在小麥大省的河南,催生了以三全、思念為代表的面食深加工企業;在遼闊草原上的內蒙古,聚集了以伊利、蒙牛為代表的乳業大咖;在榨菜的故鄉重慶,烏江和魚泉相伴相生;在椰子的主產區海南,椰樹和椰島一邊競爭一邊成長……這些案例都是在地理上相互鄰近、以原料生產和加工農產品為對象,在農業生產基地周圍,形成的有機整體,使得農產品的經營走向產業綜合體,形成特色產業集群,并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
正是基于特色產業集群具有強大的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引擎這樣巨大的作用,2020 年,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開展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的通知,《通知》提出,支持建成一批年產值超過 100 億元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推動產業形態由“小特產”升級為“大產業”。眾所周知,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開展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集群建設,在引領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農業的產業集群具有怎樣的特點?它的發展機制是怎樣的?本期讓我們走近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張正河教授,請他為我們分析產業集群的特點和發展優勢。
產業集群的形成
產業集群是指某個產業領域內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的企業與機構在一定地域內的集中,形成上、中、下游結構完整、外圍支持的、健全的產業體系。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是一組在地理上相臨的,以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為對象的企業及輔助機構,由于共性或互補性聯系在一起形成的有機整體。從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形成看,其內涵至少包括漸次遞進的三個層次,即農業特色化、特色農業產業化、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化。特色農業產業化是將特色農產品的生產與加工、銷售等各環節納入統一的經營體制,即通過縱向一體化,以解決小農戶進入大市場問題。
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化則是在農業產業鏈縱向延伸的基礎上,通過橫向擴張,亦即將產業鏈各環節做大,且強化其相互之間的聯系。特色農業產業集群一旦形成,會給整個產業和區域帶來巨大的競爭優勢。這種競爭優勢主要包括規模經濟優勢、交易成本優勢、區域品牌優勢、技術創新優勢。國外有很多成功的區域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案例,如美國中部的玉米產業集群、荷蘭中南部和西部威斯蘭地區的花卉產業集群等。目前,我國不少地方也出現了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如山東壽光蔬菜產業集群,甘肅定西馬鈴薯產業集群,寧夏中寧枸杞產業集群、河南漯河肉類產業集群、浙江安吉竹產業集群等。這些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使地區的農業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成功經驗表明,結合區域農業實際,強化農業的地域特色,走特色農業集群化發展之路,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路徑。
我國產業集群特點分析
一、產業集群的成長原生動力
一個事件發生發展的動力是綜合的,產業集群發展也是如此。產業集群產生的初始動力是什么?
1. 偶然事件的發生。有些產業集群的形成具有偶然性。例如,河南省虞城縣南莊村的鋼卷尺產業集群、滎陽縣高山鎮的閥門產業集群的形成,鋼卷尺產業就是因為一個農民揀到廢棄的尺條,發現了其中的商機,后經具有企業家素質的農民以及四鄰的模仿創新開拓了這個產業。這個偶然事件就是形成產業集群發展的原由之一。
2. 地方傳統生產工藝的承繼。在中華文明史上,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傳統生產工藝,以及相應的產業文化。當地的企業家靠生產某種產品的傳統生產工藝集聚發展。如,河南省孟州市桑坡村的皮毛加工業集群、湖南省花炮產業集群、江蘇紫砂陶藝產業集群、四川白酒產業集群、許昌的假發產業集群就是如此形成的。這些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的有機結合加速了集群的形成和發展。
3. 特定自然和區位社會資源優勢的利用。由于資源(自然、社會)的分布,一些地方具有發展某些產業的資源優勢,這種資源優勢被加以利用,就會形成相應的產品生產或產業的優勢區位,導致產業的集聚而形成產業集群。如,廣西宜州,自然條件很適合于桑蠶養殖,在國家東業西進戰略下,很快形成蠶絲業產業集群。
4. 大型產業基地引帶。大多數省份都有這種條件,但主要發生在國有大型企業比較多的東北、內蒙、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等省區。如柳州車輛產業集群、包頭的鋼鐵制品和裝備產業集群等。
5. 智力及資本回流。不論是改革初期的東部地區或是現在中西部地區,數以億計的農民外出打工,出去打工的農民不僅學會了某項技術,更重要的是改變了人生的觀念。他們在外地打工獲得一定的技術、資金積累以及市場信息之后,特別是認識到某種產品生產的商業機會后,便返回家鄉創辦自己的工廠。如,河南省長垣縣魏莊鎮的起重機械業集群,丁欒鎮的衛生器材業集群都是靠此形成的。
6. 政府規劃推動型。在 2007 年后,一些省份為了鼓勵產業集群的發展,規定每一縣區都要規劃和設計產業園區,然后進行招商引資,這種機制也催生了一些比較好的產業集群。如某省的大蒜及食品加工集群,遷進或新生了 100 多家大蒜、蔬菜、面粉加工企業。
二、產業集群的結構與類型
一般認為,按照產業集群中企業集聚形式分為錐型集群和扁平型集群兩種模式。錐形集群是以集群中一個或為數不多的幾個實力雄厚的大生產企業為主體,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成為大企業生產鏈上的某一生產環節,形成一種功能明確的分包加工體系,承擔大企業部分外包工作,如原材料采購、初級產品加工等,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形成縱向垂直的生產關系。如河南漯河形成以雙匯為龍頭的肉制品產業集群。扁平型集群是大量中小企業聚集在同一地域,各企業之間是平等的市場主體關系,企業之間通過加強協作,進行專業化的分工,頻繁的交流和聯系,促使信息、技術和知識在集群內廣泛傳播,形成網絡化的空間組織形式。這種扁平式的網絡結構有利于產品和技術創新,促進整個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三、我國產業集群的主要特征
1. 單體規模小,總量規模大,市場占有率高。集群企業,大多是資產規模在百萬元以下的中小企業,但由于聚集區匯集了上千家甚至上萬家企業,其總量規模非常可觀。如在浙江諸暨大塘的襪業產業區,雖然 80% 以上的企業資產量在 50 萬元以下,戶均襪機擁有量僅為 8 臺,但 8000 家襪子生產企業、2000 家配套企業的整體協力,使大塘的襪業產量達到 50 億雙,產值近百億元。
2. 企業網絡發達,分工協作較強。在塊狀經濟集聚區,企業按照專業化分工協作要求,建立了多種多樣的聯合與協作關系。在產業內部,形成了以專業化協作為基礎的產前、產中及產后多個環節密切相聯的產業鏈;在產業組織上,一批優勢企業通過發揮其在市場營銷、品牌、管理、規模等方面的優勢,與一大批小企業以緊密或松散的形式聯合,形成網絡化的區域經濟體系。同時原輔料供應、科技人才、信息、交通運輸、通訊、金融保險、飲食服務業等第三產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企業生產經營提供了較為全面的社會化服務。
3. 產業與專業市場聯動性強。幾乎每一個塊狀經濟聚集區都伴生有相應的專業市場。專業市場以大量提供類似產品,吸引外地客商進入,并通過產品信息、交易信息和技術信息的密集分布,以及對信息高速的傳導與擴散,有效地解決了中小企業交易費用過高的問題,推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如義烏的小商品市場、紹興的輕紡市場和清河的羊絨市場等,通過“前店后廠”的方式,成功地帶動了當地相關工業的興起,又通過市場信息反饋和市場競爭考驗,促進了這些產業的發展壯大。
4. 企業快速成長,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有效的區域分工、發達的協作體系、完善的市場設施,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環境,使部分實力比較強的民營企業由傳統的中小型、初級加工型企業向“專、精、特、優”的優勢企業和大型集團化企業發展,并涌現出一批上規模、上水平、上檔次的知名企業。如河南安陽鶴壁的食品工業集群,大用、柳江、健豐、今麥郎、眾品,溫州的正泰集團、德力西集團,臺州的吉利、飛躍集團等,年銷售額在 10 億元以上。區域內廣泛的競爭壓力、知識外溢和市場引力,還使區域初步出現了創新化和高速更新的特征。在中國輕紡城,新產品的提供也由過去的“3 天出小樣、5 天成批量、7 天上市場”,提升為“5 分鐘出小樣、24 小時成批量、48 小時上市場”。
發展我國產業集群的對策
一、處理好幾個關系
促進產業集群發展,要加強科學規劃引導,優化產業集聚環境,突出優勢和特色,提高專業化協作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培育和發展一批特色明顯、結構優化、體系完整、環境友好和市場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切實推動產業集群轉入科學發展軌道。處理好產業集群與主導產業的 關系、產業集群與城鎮建設的關系、產業集群與國內 外市場定位的關系、產業集群與回鄉創業的關系。
1. 產業集群與主導產業的關系。與主導產業一致, 為主導產業配套,為主導產業服務。國家優勢農產業 區域與特色優勢農產品的規劃,對農業產業化的龍頭 企業的發展與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了宏觀上的指導。其它行業也都出臺了中長期規劃,這些規劃為產業集 群的產業定位提供了依據若干同類大企業在一定的地 域集聚,使企業總體生產規模在本地區經濟中占較大 比重,也形成了區域主導產業。如江陰市大型毛紡企 業的集聚發展,使紡織產業一直占江陰工業總產值的 五分之一左右,成為江陰市的主導產業。
2. 產業集群與城鎮建設。通過產業集群引導我 國小城鎮的建設。產業集群作為一種獨特的產業組 織形式,對第三產業有強烈的需要,對小城鎮建設 也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在諸多方面促進地區產業發 展。城鎮建設中對基礎設施、公用設施的硬環境的 建設吸引了大量企業的增加,并為企業的發展提供 了基本保障;城鎮化進程中的大量勞動力轉移也為 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同時,政府 的招商引資政策和科學的宏觀規劃也為產業集群發 展提供了市場交易環境。我國產業集群的發展,從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小城 鎮發展與城鄉統籌、促進科技進步、容易形成市場、 降低行業運輸成本、有利于形成企業家精神、促進創 業與就業等,但各地或各集群的狀態相別很大,在國 家層面上只有出臺宏觀的、粗線條的政策,地方各級 政府出臺更具有針對性的、靈活的政策,才能推進產 業集群的發展。目前,我國有些地方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已初具規 模,如碭山水果產業集群、亳州中藥材產業集群、六 安大別山茶葉產業集群、巢湖水產養殖產業集群、蕪 湖大米產業集群、銅陵生姜產業集群、寧國核桃產業 集群、黃山茶葉產業集群、桐城羽絨產業集群等。這 些特色農業產業集群不僅增強了區域農業競爭優勢, 形成了區域農業品牌優勢,而且推動了工業化和城鎮 化進程,產生區域經濟增長的“乘數效應”。
農業規劃咨詢:市縣十四五農業農村規劃、農業發展戰略研究、都市農業規劃、現代農業產業園、現代農業科技園、農業產業強鎮、一村一品規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田園綜合體、國家農業公園、農業產業集群、農業嘉年華、農業奧特萊斯、農業農村投資機會研究、涉農企業戰略咨詢、農場園區企業管理咨詢等業務。
聯系方式:025-69853799、15996370505(微信同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