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流通是指農產品由生產領域向消費領域轉移的經濟過程,主要由農產品生產、收購、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配送、流通加工、分銷、零售、信息活動等一系列運作環節組成,并在整個過程中實現農產品保值、增值和組織目標。
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主要通過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等渠道來進行,以農戶、農業經紀人、農民合作社、農產品加工企業以及經銷商為主要流通主體,以現貨交易、集中交易為流通模式和以原產品和初級加工產品為流通對象的格局。
我國農產品流通主要模式
經歷多年的市場化變革,我國農產品流通逐漸形成了四種流通模式,了解每種模式的優缺點,針對不同的地域和農產品選擇其適合的流通模式,有利于推動農產品流通業的不斷發展與創新。
模式一:農戶自產自銷模式
此種模式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農戶生產的農產品,直接賣給收購小販,通過小販,將農產品再轉賣給下一級批發商,批發商再轉賣給零售商,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結束農產品流通。這種方式是較為傳統的銷售模式,往往銷售規模小、渠道單一、集中度較低,且農戶對收購小販的依賴程度高。
第二種情況是針對某種農產品大片集中種植在某個區域,形成一定的規模體量,農戶以較低的成本進入市場直接和批發商進行交易,進而將農產品銷售給消費者。去除小販這一流通環節,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利潤空間。這種模式下農戶和批發商的交易是一次性的,雙方只是尋求當次交易的利益最大化,利益關系的穩定性較差,而且這種銷售模式往往是短期的、季節性的。
模式二:“農戶+龍頭企業”的契約模式

此種流通模式是通過農戶與龍頭企業簽訂合同,形成契約關系來實現。農戶按照合同中相應的產品質量標準生產既定數量和質量的農產品。龍頭企業通過訂單的方式聚合資源,將收購來的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然后轉賣給下級的批發商和零售商來完成流通。
以“訂單農業”的形式將農戶和龍頭企業聯系起來,讓農戶和龍頭企業共同承擔市場壓力,保障了農民利益,同時通過加工,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提高了雙方的收益。這種模式既維持了農產品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又節省了信息搜尋的成本,但也存在如契約關系脆弱,農民話語權較少等問題。
模式三:“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的訂單模式

此種模式是在第二種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完善,增加了農民合作社這一環節,農民合作社作為連接農戶與龍頭企業的紐帶,企業與專業合作社簽訂采購協議,合作社將農戶集中起來,根據訂單要求組織生產,統一組織銷售。
通過合作社這一紐帶,使農戶與龍頭企業站在一個相對平等的空間進行對話,由于合作社相對零散的農戶有更強的談判能力,因此可以為農戶爭取更多的利益,相對穩固的關系也可以使農產品流通渠道更加順暢。
模式四:“農戶+合作社+商超”的農超對接模式

此種模式是農戶通過農民合作社與商家簽訂銷售意向協議,將生產的農產品直接供給商超。該模式也叫做“農超對接”,是我國近年來重點鼓勵的農產品流通模式。商超憑借自身資金、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參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與流通過程,并以其信息、技術、物流等方面為農業提供條龍服務,使農戶與市場之間無需流通組織也能有效連接,達到縮減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的目的。
這種模式流通環節較少,降低了產品的價格,提高了商超行業的市場競爭力,同時有利于實現系列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鏈的建立;對于農戶方面,極大地降低了市場的不確定性影響農戶的種植,避免了農戶的盲目生產。從消費者角度看,產品價格的降低同樣也是消費者最大的福利。
現階段農產品流通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的農產品的流通渠道和方式在不斷發展與完善,但仍然存在以下幾點不容忽視的問題:
流通的組織化程度較低。當前我國農產品的生產主體和流通主體均是以農戶和從事農產品批發與零售的個體戶為主,組織化程度高的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流通主體的發展還相對不足,且現有的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營能力弱,農業組織化程度較低,對農產品流通效率具有較大影響。
流通渠道鏈條冗長。目前,以第一種模式為代表的自產自銷模式在我國仍占主導地位,雖然己經有“農超對接”這種極大減少中間環節的流通模式,但是在農產品流通所占比例很小,農戶的利益被嚴重擠壓。
農業信息化程度低。由于農產品生產的滯后性和長周性,生產者很難改變生產計劃。農民難以獲得銷售渠道和物流信息,盲目生產,若位于中間的收購商缺位,則大多數農戶的農產品將面臨銷售困境。
訂單履約機制不健全。產銷雙方達成合作意向后,簽訂的協議對雙方行為約束效力不夠強。在現實中,契約的執行情況很差,尤其是批發商,他們作為買方,往往更容易違約,這種情況給農戶帶來了更大的風險。
農產品流通中運用技術含量較低。由于農產品自身的高含水量、易腐性等特性,在運輸流通過程中如保鮮、防腐、防損傷等技術對產品質量保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現階段渠道建設和技術水平均有待提高。
農產品流通創新之路
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和我國的實際情況,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和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
首先要結合每個地方的優勢資源,對主導農產品進行合理選擇,改變傳統的生產布局,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建立規模生產基地,從根本上提升農產品生產率,實現農產品的生產區域化。
其次從規模和實力的角度入手,加大農產品流通合作社的建設力度,鼓勵農民以組織化的形式參與市場,從規模和效益兩方面提升農民參與市場交易的程度。鼓勵加工企業收購和加工相同的農產品,擴大龍頭企業的規模,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龍頭企業的稀缺性,通過合理的企業競爭制衡企業的違約行為,最終實現生產和經營單位組織化、集團化。
再次是應用并推廣互聯網技術,如利用物聯網技術跟蹤農產品運輸動態,執行最優路線規劃,采用先進保鮮技術,降低流通損耗,利用網絡互聯科技來推廣宣傳農產品信,利用電子商務平臺促進交易數量和金額的提高,優化服務水平等,實現農產品流通的智能化和精簡化。
最后要依據市場實情,對市場法規進行完善,確保公開、公平交易的正常開展。加大市場管理的執法力度,保證競爭的合法性和市場交易的有序性。建立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同時對其認證和管理體系進行完善,實現市場管理制度化以及秩序規范化。
結束語:
農產品流通環節關系到整個市場的運作體系,與社會經濟特別是農村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模式在一定時期內滿足了市場的需求,但是其信息不對稱、流通鏈冗長等問題日益凸顯。在電子商務、大數據、智慧物流快速發展的今天,農產品的流通要借助新思路、新設備、新技術,整合產、供、銷資源,創新流通方式,促進農產品流通快速健康發展。
農業規劃咨詢:鄉村振興示范區規劃、十四五農業農村發展規劃、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田園綜合體、特色農產品品牌規劃、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農村一二三融合發展示范園/示范區、鄉村體系/村莊、農民豐收節策劃落地、農業嘉年華、農業奧特萊斯等。
聯系方式:010-62335590、130211072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