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省農委主任吳沛良出席省委新聞發布會,暢談農業支撐“環境美”

建設“環境美”的新江蘇,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明確要求,是全省7900萬人民的熱切期盼。圍繞學習貫徹省委十二屆十一次全會精神,12月2日,省委召開“環境美”專題新聞發布會,省農委主任吳沛良等相關廳局領導為江蘇綠色發展勾勒新藍圖。

美麗江蘇,離不開“田園風光”增色。在省農委主任吳沛良看來,現代農業是綠色產業,是建設美好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笆濉逼陂g,江蘇城鄉綠化水平、水土凈化能力、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能力、農耕文化傳承發展水平都得到了顯著提升。

展望“十三五”,吳沛良認為,江蘇要美,農村必須美?!笆濉蹦?,要形成“功能布局合理、資源利用集約、農耕文化傳承、農村環境良好”的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讓農業成為建設美麗宜居新江蘇的重要支撐。
從具體路徑來看,江蘇農業大有可為:
發展生態農業,讓綠色食品“養胃”

大力推進農業清潔生產,促進農業產業鏈條的生態化,為城鄉居民提供種類豐富、質量可靠的綠色食品。
促進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布局優化,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依據,加快農業產業布局調整,實現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提高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匹配度。
促進新型農牧結合生態種養模式推廣,立足種養平衡發展,統籌考慮環境消納能力,合理優化種植和養殖規模,探索多種形式的種養結合、生態養殖模式,既為環境減負,又給生態增值。
促進生物技術產品推廣,應用生物技術改造提升農業,加大抗逆、抗病、抗蟲等優質品種應用。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用生物防治、生物農藥代替化學防治、化學農藥,用有機肥代替化學肥料,進一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綠色防治效率,減少農業投入品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
發展循環農業,讓耕地資源“養顏”

將傳統“資源-產品-廢棄物”的線性生產方式轉變為“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方式,讓農業資源自我凈化,修養生息。
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進一步提升秸稈利用質量、拓寬畜禽糞便利用渠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
綜合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加強農膜等田間廢棄物回收利用,減少農田污染。開展產地污染防治,健全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體系建設,推進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普查和治理修復,對產地環境實行綜合管理、動態評價、安全預警。
發展現代林業,讓天然氧吧“養肺”

推進植樹造林,建設“綠色江蘇”,讓城鄉居民在天然氧吧中深呼吸。全面提升綠化發展水平,組織實施森林資源保護等重點工程,開辟造林綠化新空間,提升林木經營撫育水平,推廣應用林業新品種、新技術,創新林業發展的體制與機制。
推進農業植物資源多樣性保護,優先對農業生產和可持續發展有重要影響、處于瀕危狀態的重點野生植物建立資源異位保存圃。嚴防外來有害物種入侵,建設重點區域外來入侵物種阻截帶,加強應急管理,探索防治新途徑。
加強濕地保護與利用,充分發揮濕地的凈化功能。到2020年林木覆蓋率超過24%。
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讓田園風光“養眼”

將田園風光與農耕文化傳承、鄉村旅游等有機結合,大力發展園藝業和休閑觀光農業,拓展農業功能。
打造推介一批休閑觀光農業產品,發掘農業生態、農耕文化、民間技藝、鄉風民俗等優勢資源,設計開發一批特色鮮明的休閑觀光農業創意產品,向社會推介一批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到2020年,休閑觀光農業年接待游客2億人次,綜合收入超過560億元。
挖掘傳承一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梳理一批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與文化景觀獨特、具有傳統知識和技術體系的農業生產系統,豐富景觀資源,在挖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到2020年,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達到5個以上。培育發展一批休閑觀光農業集聚村,以自然村落為單元,集群集聚發展,每年培育江蘇最美休閑鄉村20個,發展產業特色明顯、基礎配套完善、文化歷史深厚、村容村貌整潔、鄉村文明規范的農家樂集聚村200個。

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吳沛良指出,2014年我省休閑觀光農業綜合收入達到265億元,同比增長15.5%。
吳沛良表示,要更加發揮好休閑觀光農業美化環境作用,既讓城鄉居民“養眼”,也讓廣大農民增收。“除了擴大發展規模外,還要提升水平?!彼麖娬{,休閑觀光農業要堅持農業特色和農民參與,不能丟掉農業這個根本?!靶蓍e觀光農業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點,農業的綠色之美是其根本,要體現農業的生產功能,讓游客體驗到農業的味道?!?/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