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農業
曹林奎,男,博士,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上海市農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生態學學會副理事長、教育部自然保護與環境生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學會農業科技園區分會常務委員、中國生態學學會農業生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土壤學會土壤生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科技園區專家組成員。

甘薯加工
鈕福祥,男,1963年生,中國農業科學院甘薯研究所研究員,加工利用研究室主任,國家甘薯產業體系功能食品與產業經濟崗位科學家,江蘇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中國作物學會甘薯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淀粉工業協會甘薯淀粉專業委員會理事,徐州市農科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培育計劃”優秀人才培育對象。 主要從事甘薯等農產品產后深加工研究工作。主持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任務、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子專題、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農業部財政預算項目、江蘇省科技攻關項目等各級各類課題(項目)近30項,發表論文40余篇(含通訊作者),出版論著4部(其中3部合著),獲國家專利2項,制定企業標準3個。作為第一完成人或主要完成人獲省市科技進步獎5項,鑒定成果2項。作為主持人,研究開發了甘薯及果蔬脆片系列、低糖甘薯脯、藥用甘薯濃縮口服液、紫薯飲料、紫甘薯花青素含片、甘薯膳食纖維膠囊等新產品、新工藝10余項,部分成果已投入生產應用,并取得良好社會經濟效益。

設施農業和農業規劃
張天柱,男,1968年生,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農業生物環境工程專業,工學博士,教授,中國農業大學MBA中心MBA導師;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規劃科學研究所所長、北京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副會長、中國蔬菜流通協會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分會副會長、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園藝產業促進分會副會長、中國農技協農村合作組織發展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循環經濟協會農業循環與生態修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北京農業工程學會農村與城鎮規劃專業委員會主任。 多年來專注于現代農業科技推廣、農業產業化研究和農業國際交流與合作、設施農業和農業規劃研究和教學,以及產、學、研推廣平臺的建設;在縣域農業發展規劃、農業產業鏈規劃、設施環境工程、 農企商業模式等領域研究探討和實踐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十余年來張天柱教授在全國累計推廣各種類型溫室超過 500 公頃,主持和參與規劃和建設的農業園區項目和農業產業化項目 300 多項,主持和參與的國際科研項目 2 項,國家級科研項目 9 項,省部級科研項目 20 余項;專利約 80 余項,其中發明專利 6 項;發表國內核心期刊論文共 70 余篇, 獲得專利國家專利 44 項,專業著作 14 本。 這些科研成果極大豐富和完善了農業規劃、設施農業、農業技術推廣和現代農業方面的理論,為相應的農業實踐和農業產業化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指導。

農產品物流與供應鏈金融
翟留栓,男,1964年生,博士,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流通研究院專家、京東云特聘專家、清華大學高級總裁班涉農產業價值鏈分析講座教師。研究方向:農產品物流、供應鏈金融、農業保險。 主要課題:1、農村社會化服務標準體系研究,2016.2—2017.12,亞洲開發銀行課題;2、世界農業現代化的路徑及對東南亞國家的啟示,2017.12-2018.7 亞洲開發銀行課題;3、農村科技創新與創業一體化發展模式研究,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2014.4-2015.6;4、農產品流通交易型主體發展狀況報告,《2013 中國農產品流通產業發展報告藍皮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4 萬字,2013 年 10 月 5、農產品運銷服務體系發展現狀與展望,《2012 中國農產品流通產業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4 萬字,2012 年 7 月;6、北京市水產養殖政策性保險發展規劃與產品設計,生豬價格指數保險產品設計,兩個保險已經在北京推開,2015 年。

農產品物流與供應鏈金融
翟留栓,男,1964年生,博士,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流通研究院專家、京東云特聘專家、清華大學高級總裁班涉農產業價值鏈分析講座教師。研究方向:農產品物流、供應鏈金融、農業保險。 主要課題:1、農村社會化服務標準體系研究,2016.2—2017.12,亞洲開發銀行課題;2、世界農業現代化的路徑及對東南亞國家的啟示,2017.12-2018.7 亞洲開發銀行課題;3、農村科技創新與創業一體化發展模式研究,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2014.4-2015.6;4、農產品流通交易型主體發展狀況報告,《2013 中國農產品流通產業發展報告藍皮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4 萬字,2013 年 10 月 5、農產品運銷服務體系發展現狀與展望,《2012 中國農產品流通產業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4 萬字,2012 年 7 月;6、北京市水產養殖政策性保險發展規劃與產品設計,生豬價格指數保險產品設計,兩個保險已經在北京推開,2015 年。

智慧農業
汪小旵,男,博士,教授,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院長,江蘇省"青藍工程"學科帶頭人,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設施農業專委會委員、中國農業機械學會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農機工業協會副會長。致力于智能化農業裝備技術、現代設施農業及環境自動控制技術、精確施藥施肥和灌溉技術、計算機視覺技術、生物信息探測與傳感技術等方面研究。

水產養殖
劉其根,男,1965年生,博士,上海海洋大學教授。水產與生命學院水產養殖系主任、水產養殖國家特色專業負責人;兼任上海海洋大學水域環境生態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海洋大學水產科學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水產養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第四屆國家水產標準化委員會和國家水產標準化委員會淡水養殖分會委員、中國水產學會淡水養殖分會委員、上海市原良種審定委員會委員、中國高校水產學科發展聯席會理事。 主要研究領域和方向:(1)淡水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及其控制的生態學、漁業或養殖水域生態修復理論與技術;(2)水產動物的分子生態學、生理生態學、水域生態系統生態化學計量學、營養動力學和食物網相互作用及其關聯機制;(3)生物入侵生態學和水產生物資源保護生態學;(4)生態養殖技術(多營養級綜合養殖模式)與綜合養殖生態工程;(5)湖泊、水庫魚類增養殖理論與技術等。

農產品加工
劉春泉,男,1959年生,研究員,江蘇省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農產品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蔬菜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主任、中國原子能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農學會農產品貯藏加工分會理事、江蘇省原子能農學會副理事長。主要從事果蔬加工及產業化開發和農副產品輻照加工技術研究。 近5年來承擔部省級項目20多項。曾獲江蘇省科技三等獎2項、市級科技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江蘇省農科院科技開發特等獎2項;起草國家標準1項、農業部行業標準2項、江蘇省地方標準18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2項;發表期刊論文70篇;開發的鮮食玉米保鮮加工研究成果在省內外近20家企業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茶樹栽培
韓文炎,男,1963年生,博士,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茶樹生態栽培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政府間茶葉小組專家組成員,“有機茶”和“氣候變化”工作組副主席,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理事。獲浙江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重點資助、中國農業科學院杰出人才稱號,多次獲得中國茶葉學會、浙江省土壤肥料學會“先進工作者”等榮譽。 主要從事茶樹栽培研究和技術推廣工作,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FAO國際合作和省部級重點項目20多項。獲得省部級獎勵12項次,其中7項次為第1完成人。獲國家發明專利8項;編寫科技著作16部,其中主編7部;編制農業行業標準5項,其中主編2項;發表科技論文200多篇,其中SCI 論文30多篇。
茶葉加工
丁勇,男,1970年生,研究員,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現任國家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中國茶葉學會茶葉機械專業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茶葉加工工程及高效生產等相關技術研究。曾主持、參加院(市)級以上科研課題30余項;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院(市)科技二等獎3項、省級科技成果5項、授權專利5項,在省級及以上學術刊物以第一作者或獨著發表論文40余篇。

微信公眾號
江蘇南京辦事處:南京市浦口區行知路8號國家農創中心 郵編:210000
安徽馬鞍山辦事處:馬鞍山市雨山區花園路功輝大廈12F 郵編:243000
北京總部:北京市海淀區清華東路17號中國農業大學東校區金碼大廈B座 郵編:100083
聯系電話:15996370505 / 025-69853799
電子郵箱:znftshichang@163.com
江蘇南京辦事處:南京市浦口區行知路8號國家農創園 郵編:210000
安徽馬鞍山辦事處:馬鞍山市雨山區花園路功輝大廈1207室 郵編:243000
北京總部:北京市海淀區中國農業大學東校區金碼大廈B座 郵編:100083
聯系電話:15996370505 / 025-69853799
電子郵箱:znftshichang@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