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農業部印發《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水產品總產量6600萬噸,國內海洋捕撈產量控制在1000萬噸以內。《規劃》提出,到2020年漁業產值達到14000億元,增加值8000億元,漁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10%左右。漁民人均純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新創建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2500個以上、健康養殖示范縣50個以上,健康養殖示范面積達到65%。《規劃》明確了轉型升級水產養殖業、調減控制捕撈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六大重點任務。

完善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科學劃定養殖區域,明確限養區和禁養區,合理布局海水養殖,調整優化淡水養殖,穩定基本養殖水域,科學確定養殖容量和品種。
轉變養殖發展方式。壓減低效、高污染產能,大力發展節水減排、集約高效、種養結合、立體生態等標準化健康養殖。優化養殖品種結構,調減結構性過剩品種,發展適銷對路的名特優品種、高附加值品種、低消耗低排放品種。加強品種創新和推廣,構建現代化良種繁育體系,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提高良種覆蓋率。積極推廣全價人工配合飼料,逐步替代冰鮮幼雜魚。引導和鼓勵養殖節水減排改造,制定養殖生產環境衛生條件和清潔生產操作規程,逐步淘汰廢水超標排放的養殖方式。
推進生態健康養殖。深入開展健康養殖示范場、示范縣創建活動。積極發展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種養結合稻田養殖、海洋牧場立體養殖和外海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等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大力推廣工廠化循環水養殖設施設備,加強深遠海大型養殖平臺、養殖廢水凈化設備、淺海灘涂養殖采收機械等研發和推廣應用,提升水產養殖精準化、機械化生產水平。
優化捕撈空間布局。調減內陸和近海,逐步壓減國內捕撈能力,實行捕撈產量負增長,逐步實現捕撈強度與漁業資源可捕量相適應。優化海洋捕撈作業結構,逐步壓減“雙船底拖網、帆張網、三角虎網”等對漁業資源和環境破壞性大的作業類型。積極推進長江、淮河等干流、重要支流、部分通江湖泊捕撈漁民退捕上岸。
嚴格控制捕撈強度。切實加大捕撈漁民減船轉產力度,執行海洋漁船“雙控”制度,嚴厲打擊涉漁“三無”船舶,逐步壓減海洋捕撈漁船數量和功率總量。創新漁船管理機制,加強漁船分類分級分區管理,進一步完善捕撈作業分區管理制度。積極推動漁具準用目錄的制定,嚴厲打擊“絕戶網”等違法違規漁具。
推進水產加工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加大低值水產品和加工副產物的高值化開發和綜合利用,鼓勵加工業向海洋生物制藥、功能食品和海洋化工等領域延伸。推進水產品現代冷鏈物流體系平臺建設,提升從池塘、漁船到餐桌的水產品全冷鏈物流體系利用效率,減少物流損失,有效提升產品品質。穩定并發展來料加工產業,提高水產品的附加值。
加快水產品品牌建設。加強漁業品牌建設,積極推進公共品牌認定,加大品牌保護,提升漁業品牌競爭力。建立和完善水產品品牌評價認定、品牌促進、品牌保護和品牌推廣體系,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和認定辦法,組織開展一系列品牌宣傳、推廣和保護活動。鼓勵水產品企業全方位、多層次地推動自主品牌建設,開展水產品國際認證,培育一批國際競爭力強的自主品牌,提升水產品外貿企業形象和競爭力,擴大出口市場份額。鼓勵和支持企業積極參加國內外舉辦的各種水產品貿易博覽會,擴大中國水產品的影響。
發展新型營銷業態。鼓勵發展訂單銷售、電商等銷售模式。加強方便、快捷水產加工品開發研究,拓展水產品功能,引導國內水產品市場消費,推動優質水產品進超市、進社區、進學校、進營房。
積極發展休閑漁業。加強漁業重要文化遺產開發保護,鼓勵有條件的地區以傳統漁文化為根基,以捕撈及生態養殖水域為景觀,建設美麗漁村。加強休閑漁業規范管理和標準建設,深入開展休閑漁業品牌示范創建活動。大力發展休閑漁船及裝備,加強和規范休閑漁船及裝備的檢驗和監督管理。積極培育垂釣、水族觀賞、漁事體驗、科普教育等多種休閑業態,引導帶動釣具、水族器材等相關配套產業發展,推進發展功能齊全的休閑漁業基地,促進休閑漁業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
強化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建立和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開展限額捕撈試點。完善并嚴格執行海洋伏季休漁、長江禁漁、珠江禁漁等制度。加強漁業水域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建立健全漁業資源生態補償機制,監督落實補救措施。積極推進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強化和規范保護區管理,切實保護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等重要漁業水域。
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實施中華鱘、江豚拯救行動計劃,修復中華鱘、江豚的關鍵棲息地與洄游通道,建立遷地保護基地和遺傳資源基因庫。開展長江流域捕撈漁民轉產轉業工作,推進漁民“退捕上岸”,逐步壓減捕撈強度,推動長江全面禁漁。加快劃定長江重要漁業水域生態紅線,加強生態紅線內涉水工程和水域污染事故查處。
發展增殖漁業。制定增殖漁業發展規劃,科學確定適用于漁業資源增殖的水域灘涂。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加強增殖放流苗種管理,開展增殖放流效果評估,強化監管,確保增殖放流效果。積極推進以海洋牧場建設為主要形式的區域性綜合開發,建立以人工魚礁為載體,底播增殖為手段,增殖放流為補充的海洋牧場示范區。推進以魚凈水,促進湖庫漁業轉型升級和生態環境修復協調發展。
加強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建立救護快速反應體系,對水生野生動植物及時進行救治、暫養和放生。制定重點瀕危水生生物保護計劃,加大中華白海豚、斑海豹等極度瀕危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力度,實施專項救護行動。強化水生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保護,科學開展繁殖增殖,規范合理利用,嚴厲打擊破壞水生野生動植物資源的行為。
優化遠洋漁業產業布局。控制遠洋漁船總體規模,穩定公海捕撈,鞏固提高過洋性漁業,積極開發南極海洋生物資源。
提升遠洋漁業競爭力。鼓勵遠洋漁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收購、控股等方式做大做強,提高企業的規范化管理水平和社會認知度,培育壯大一批規模大、實力強、管理規范、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遠洋漁業企業。促進遠洋捕撈、加工、物流業的相互融合和一體化發展,構建遠洋漁業全產業鏈和價值鏈。加大市場開發力度,培育和打造遠洋漁業的知名品牌。加強遠洋漁業綜合基地建設,夯實遠洋漁業后勤保障能力。
積極開展水產養殖國際合作。發揮我國水產養殖的技術優勢,引導產業化龍頭企業、遠洋漁業企業,通過租賃水域、援建水產養殖設施、開展漁業技術合作等方式,加強與東南亞、中南美、非洲等地區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建設水產養殖基地。鼓勵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積極開展對外水產養殖技術示范推廣,完善技術輸出服務體系。
加強安全生產管理。按照“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完善漁業安全“網格化管理”辦法,建立健全糾紛調解機制。深入開展“平安漁業示范縣”、“文明漁港”創建和漁業安全生產大檢查活動,逐步推行漁業安全社會化管理。加強漁業安全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完善漁業安全應急預案,開展漁業海難救助演練。積極引導漁船編隊生產,鼓勵漁船開展相互支援和自救互救。加快建設漁船信息動態管理和電子標識系統,盡快普及配備漁船救生筏、船舶自動識別系統、衛星監控系統、漁船通信設備等安全設施。
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堅持產管結合,推動屬地管理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和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落實。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源頭保障,嚴格投入品管理,規范養殖用藥行為,推行水產健康養殖和標準化生產,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嚴打違禁藥物使用,繼續開展產地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就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強化水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工作,推進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
加強水生生物安全。強化水生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加快建立漁業官方獸醫制度,推進水產苗種產地檢疫和監督執法。做好漁業鄉村獸醫備案和指導工作,壯大漁業執業獸醫隊伍。加強重大水生動物疫病監測預警,完善疫情報告制度。推進創建無規定疫病水產苗種場。加強病死水生動物無害化處理,提高重大疫病防控和應急處置能力。
(一)提升水產品供給能力。保持水產品穩定供給,優化水產品供給結構。
(二)提升創新驅動能力。加快推進漁業科技創新,強化技術推廣服務,提升漁業標準化水平。
(三)提升風險保障能力。加強漁港建設和管理,加快漁船更新改造。
(四)提升依法治漁能力。嚴格漁政執法,提高漁政執法能力,加強漁政執法保障。
(五)提升信息服務能力。提升漁情監測與經濟分析水平,提升漁業生產經營信息化水平,提升漁業管理信息化水平。
(六)提升共享富漁能力。保障漁民發展權益,推進漁區社會建設,積極推動漁業扶貧。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資源稟賦為基礎,按照“突出重點、有序推進、優化結構、因地制宜、協調發展”的總體要求,逐步優化漁業產業區域布局,建立協同發展產業格局。
以遼東灣、渤海灣、黃河口、萊州灣等為重點,建立特色產業帶、冷鏈物流和水產品加工基地。提升現有漁港等級,建設環渤海漁港經濟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加強海洋牧場建設,逐步修復渤海重要漁業水域的生態功能。
逐步形成以遼東半島、山東半島、蘇北沿海為重點的水產品生產、冷鏈物流和加工出口基地。合理布局新建漁港,建設遼東半島、膠東半島、蘇北沿海漁港經濟群。盡快建成黃海北部、膠東半島、海州灣三大海洋牧場示范區,保護黃海北部、石島漁場、呂泗漁場的生態環境。
依托上海自貿區、舟山群島新區、福建自貿區,建立水產品生產、遠洋漁業產品精深加工、水產品加工出口園區和冷鏈物流基地。合理布局漁港,提高防臺風能力,建設浙江沿海、福建沿海漁港經濟群。逐步形成以舟山群島、南麂列島、平潭島等為重點的海洋牧場示范區。
依托中國-東盟自貿區、廣東自貿區建立以粵東沿海、粵西沿海、環北部灣為重點的冷鏈物流和水產品出口加工基地。加密漁港布局,建設廣東沿海、北部灣、海南島、西南中沙漁港經濟群。依托南沙漁業綜合補給基地,發展深海網箱養殖平臺。逐步形成粵東近海、珠江口、粵西近海、北部灣、海南島東部及南部海域、三沙海域等海洋牧場示范區。
建立以遼河口、鴨綠江、松花江、嫩江、圖們江、牡丹江等為重點的優勢產業帶和面向東北亞的水產品加工出口基地。重點保護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牡丹江、嫩江等重要江河及呼倫湖、貝爾湖、興凱湖、查干湖、松花湖等湖泊特有魚類資源及水域生態環境。
建立以大中型湖泊水庫、沿黃灘地、渭河、汾河、河湟谷地等區域為重點的優勢產業帶。重點保護黃河干流及支流、微山湖、東平湖、白洋淀、烏梁素海、衡水湖、密云水庫、小浪底水庫、三門峽水庫、劉家峽水庫等生態環境,積極發展湖泊水庫增殖漁業。
以長江三角洲、江淮平原、江漢平原、鄱陽湖流域、洞庭湖流域、三峽庫區、四川盆地為重點,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加快發展云貴高原和西南諸河特色漁業。加強長江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力度,建立以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鄱陽湖、洞庭湖、太湖、高寶邵伯湖、洪澤湖、巢湖、江漢湖泊群、華陽湖泊群、云貴高原湖泊等為重點的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系統。建設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千島湖等生態漁場。
逐步形成以西江流域為重點的優勢產業帶。依托中國-東盟自貿區、廣東自貿區,建立以珠江三角洲、西江流域為重點的冷鏈物流和水產品出口加工基地。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加強自然保護區和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力度。
推動建立以冷水性魚類開發為主的北疆特色經濟魚類產業帶和以土著魚類開發為主的南疆特色漁業產業帶,逐步建立以額爾齊斯河、伊犁河、塔里木河、博斯騰湖、賽里木湖、烏倫古湖等為重點的資源養護和生態保護體系。
做好三江源保護,重點保護高原特有魚類,逐步建立覆蓋三江源、青海湖、扎陵湖、鄂陵湖、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尼洋河、麻曲河等重要水系的生態保護體系。
本文來源于全國漁業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