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6-27日,“第六屆中國縣域現代農業發展高層會議暨國際農業科技交流會”如期在廣西玉林召開,來自全國各級政府領導、業內專家、國際嘉賓、龍頭企業家代表、金融機構負責人、媒體等共計500余人參加了此次會議。

中共玉林市委書記王凱表示,近年來玉林市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新業態、新模式,推動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現已建成了一批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農業現代化水平穩步提高,保持了農業穩定發展的局面。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興起,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增強,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進步。

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副秘書長黃維榮指出,作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示范園區承擔著農業項目示范、農業技術推廣等方面的重要任務。當前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對技術的依賴更加多樣化,因此要改變科研組織方式,加強產學研緊密合作和協同攻關,在更高層次和水平上支撐農業發展、引領創新。

國家外國專家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孫照華指出,2016年作為“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受國際農產品市場影響加深的背景下,如何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是我們必須應對的重大挑戰。縣域經濟的發展不僅要擴內需,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要促外需,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引技、引智和引資并舉,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張建華表示,農業作為我國縣域經濟的基礎,需要用全新的理念去經營、提升,逐步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為縣域經濟發展助力。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則是科技和人才。高校作為社會教育與人才保障體系的主要支柱,應加強區域協同合作,加強產學研合作,為當地農業提供有力的支持。

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副秘書長涂猛表示,縣域經濟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是解決新農村建設中突出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新農村建設的不竭動力。此次第六屆中國縣域現代農業發展高層會議的舉辦,緊跟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各項政策,對于統籌城鄉發展,推動縣域經濟提升,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副主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原副主席賀鏗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核心問題就是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達到提高全要素生產力的目的,而全要素生產力的增長則要依靠創新實現,創新包括兩個方面,技術創新和制度、管理、體制創新。當下,經濟要增長、要健康的發展,最重要的抓手是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這兩方面相輔相成,兩手都要抓,只有這個兩方面都抓住了,經濟才有增長的動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指出:目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著國際競爭能力下降、可持續發展能力下降、供需匹配能力下降、增收支撐能力下降的嚴峻形勢,解決這些問題,出路在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完善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以科技為支撐走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以健全市場機制為目標改革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以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為抓手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匈牙利駐華使館農業參贊柯詩雅指出了IT系統對農業規模化的重要性,提高農業生產的競爭力,需要有更完善的流程管理系統,需要大量自動化的應用。

越南駐華使館科技代表處處長陳春祿(TRAN XUAN LOC)表示,越南是傳統農業國家,農業在越南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越兩國在農業上有著比較深刻、密切的合作關系,中國是越南農產品的最大出口市場之一,越南也從中國進口了很多農產品、農作物、種子、化肥、農藥、農業技術與裝備等等。

津巴布韋經濟商務參贊Mavis Sibanda表示,津巴布韋政府在農業發展項目方面給予了農民大力支持,津巴布韋非常重視農業機械化生產,并表示希望投資者能夠在冷鏈方面加大投資。

國務院參事劉志仁指出,全力推進縣域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做到:統一認識,把計劃落到實處;緊抓機遇,使得縣域經濟再提升;著力推進新型或新興產業有序發展;將丘陵山區農業現代化的問題置于首位;借鑒日韓臺發展現代化農業農村的經驗。
經過三十年的努力,我們已經圓滿解決了吃的問題。從吃不飽到吃的好再到吃的安全,只用了不到四十年的時間。可以預想,經過不懈的奮斗,今后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一定能夠實現。

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姜長云指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貴在創新,具體體現在:①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賦予新產業、新業態的重要路徑。②用創新降低同質感。③通過創新順應社會發展水平提高趨勢。
農村產業融合的創新可通過對領軍企業和領軍人才多加支持、引導經營主體轉型、引導經營主體之間聯合合作、注意公共平臺建設,完善運營機制、注意經營主體的能力提升幾個方面著手。

廣西自治區農業廳副廳長溫達勤表示,從廣西近兩年來創建示范區的經驗來看,特點有兩個:①從上至下,對于創建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示范機制的高度重視;②注重頂層設計。
縱觀當前已累計創建的917個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得出以下經驗:
第一,加快土地流轉,促進適度規模經營。第二,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農業提檔增質的基礎。第三,壯大新型主體,提升產業組織化程度。第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提高農業科技的應用水平。第五,探索農村改革的新舉措,增強農村發展的動力與活力。第六,推行產業生態化,改善農村居住環境。第七,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

圓桌論壇一:“十三五”時期的農業供給側改革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韓一軍、山西省農業廳巡視員董希德,河北省供銷合作社副主任張忠輝,北京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謝磊,中信農業產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經理方解石,廣西春茂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謝斌以“十三五”時期的農業供給側改革”為主題,從宏觀的、中觀的、微觀的角度,結合各自的領域和大家分享了怎樣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

圓桌論壇二:農村三產融合與縣域發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發展研究所教授蔣和平,湖南省政府參事戴菊芳,玉林市農委主任陳運橋, 河南省內黃縣政協主席趙憲法,臺灣屏東科技大學副校長段兆麟,日本明治大學農學部教授池上彰英以“農村三產融合與縣域發展”為主題,探討如何通過第二和第三產業,來提高第一產業的附加值,從而提升整個農業的生產效益。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農業部原黨組成員、總經濟師張玉香指出:當前我國農業發展機遇與難題并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給予我們眾多機遇,對于破除增長困境、全面提升重要農產品水平等方面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必將有力拉長農業這條四化的“短腿”,補齊農村這塊全面小康的“短板”。

27日上午,召開了“農村一二三產融合促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模式與實踐”、“設施農業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發展的路徑選擇”、“特色小鎮產業創新與發展實踐”、“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暨水科技創新”、“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建設與管理——以廣西為例”、“國際農業先進技術交流對接會”6場專題研討會。

下午,嘉賓們參觀考察了玉林市“五彩田園”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