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十一連增”,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績,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面臨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產成本“地板”抬升、資源環境“硬約束”加劇等新挑戰,迫切需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8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用衍生工具進行風險管理。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根本途徑,以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為核心,以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生產體系和產業體系為重點,著力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生產方式、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上來,由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投入轉到依靠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由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可持續發展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一)堅持把增強糧食生產能力作為首要前提。堅守耕地紅線,做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下降、用途不改變,穩定提升糧食產能,確保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夯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基礎。
(二)堅持把提高質量效益作為主攻方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適應居民消費結構變化,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向規模經營要效率、向一二三產業融合要效益、向品牌經營要利潤,全面推進節本降耗、提質增效。
(三)堅持把促進可持續發展作為重要內容。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依據,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加強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促進資源永續利用。
(四)堅持把推進改革創新作為根本動力。打破傳統農業發展路徑依賴,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激活各類農業生產要素。
(五)堅持把尊重農民主體地位作為基本遵循。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權益,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基礎上,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保護和調動農民積極性。
到2020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取得積極進展。
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快發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產業結構逐步優化,農業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水平不斷提高,物質技術裝備條件顯著改善,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支撐。
到2030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取得顯著成效。
產品優質安全,農業資源利用高效,產地生態環境良好,產業發展有機融合,農業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競爭力顯著增強。
在重點任務上,《意見》圍繞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關鍵領域、薄弱環節,系統部署了以下七方面:
(一)增強糧食生產能力,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
(二)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延伸農業產業鏈;
(三)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種養業協調發展;
(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
(五)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提升科技裝備水平和勞動者素質;
(六)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七)加強農業國際合作,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在推進措施上,《意見》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為增強糧食生產能力,提出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探索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為創新農業經營方式,提出研究改革農業補貼制度,使補貼資金向種糧農民以及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在全國范圍內引導建立健全由財政支持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為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出支持因地制宜開展生態型復合種植。為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出實施化肥和農藥零增長行動,啟動實施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范工程等。這些真金白銀的政策措施,將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實實在在的抓手。
《意見》要求,要落實地方責任,各地、各部門要提高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重要性、復雜性和長期性的認識,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加強部門協作,狠抓工作落實,確保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工作取得實效,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